什么是人工智能?

2021-03-09

2017年,著名科学家、投资人李开复说:

“未来的十年将会有50%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。”

就在同一年,阿尔法狗战胜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选手柯洁,宣告了在围棋领域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绝对碾压。

两年过去了,随着5G时代的来临,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。

人工智能将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呢?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 


什么是人工智能?


 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,英文缩写为AI。它是研究、开发用于模拟、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、方法、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。


什么是人工智能?(图1)

 

人工智能亦称智械、机器智能,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。

 

为了更好地理解“人工智能”,我们可以把这个词分开为“人工”和“智能”。

“人工”很容易理解,就是由人类研究和制造出来的。

“智能”这个词儿,虽然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,但真正理解它含义的人并不多。

因此,要真正理解什么是“人工智能”,我们就必须要理解什么是“智能”。

人类之所以能够统治这个地球,并不是因为人类拥有力量和速度,而是因为人类有一个发达的大脑。我们与地球的其他生物相比,拥有着绝对的智能优势。

人类大脑的优势体现在哪里?记忆和思考。

相比起动物,人类的大脑在记忆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,不仅记得多,而且记得牢。

正是因为通过记忆,人类的大脑中间存储了海量的信息和数据。我们就可以通过思考的方式对过去的信息进行整理、归纳和总结,并且通过这些成果指导未来。

人类的大脑这么厉害,那它是怎么工作的呢?


其实,大脑的工作流程分为重要的三个步骤:

收集信息和数据→记忆和思考→输出信息和数据。

我们比较熟悉和关注的是记忆和思考这个步骤,前后的输入和输出这两个步骤,经常性的被我们所忽略。

让我来完整地看一下这个过程。


大数据从何而来?


 大脑接收信息有6个通道,分别是:听、看、尝、嗅、触、动。

也就是人类听觉、视觉、味觉、嗅觉、触觉五大器官感受到的所有信息。(动觉属于结合了视、听、触等器官感受的综合信息)

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:

“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,比例分别为:味觉1%,触觉1.5%,嗅觉3.5%,听觉11%,以及视觉83%”。

而人类每天会接收高达8600万条、约34G的海量信息,好在这些信息只有不到1%会经过大脑被有效处理。 


什么是人工智能?(图2)


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第一步,就是先学会像大脑一样获取海量信息。

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做到了多少?

听觉和视觉已经通过语音和拍摄技术得以实现,触觉通过多点触控和重力按压技术可以掌握,味觉和嗅觉正在攻克。

也就是说,在信息接收这个步骤,人类大脑95%的信息都已经可以通过大脑以外的方式得以获取。

正是因为智能手机、手环、手表、眼镜等智能终端的普及,让信息和数据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。

这些代替我们大脑获取的信息和数据,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大数据。

当然和人类的大脑一样,这些大数据可能只有1%是有价值的,其余没有用的数据就会被自动地删除。

获取到了这些海量的大数据,我们就自然的进入到了第二个步骤——记忆和思考。


云储存和云计算


 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,特别是云储存技术的应用,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信息,从原来的单一设备存储变成了云储存的端口,这就可以使储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。

存储只模拟了人类的记忆能力,要把如此多的数据和信息模拟人类大脑进行思考,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因此,我们需要云计算来解决这一问题。

到2019年,人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可以达到每秒20亿亿次的运算速度,未来如果量子运算技术得到普及,计算的速度会更快。


什么是人工智能?(图3)

 

所以,计算的问题其实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,重要的是,人工智能将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计算?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算法。

人工智能既然是模拟人类的大脑,人工智能的算法就应该以人类大脑的思考方式为依据。

我们来看看大脑是如何思考的。

人类把大脑思考的方法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,叫思维方式。

我们最基础的思维方式有以下几种:逻辑思维、逆向思维、发散思维、类比思维、形象思维和批判思维。

逻辑思维培养的是归纳和演绎的能力,是人类最基础的思维能力。过去我们总说: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”那是因为,数理化重点培养的就是我们的逻辑思维。

然而,不幸的是,在人工智能时代,最容易被取代的思维能力就是逻辑思维,因为有条理、有章法、一切都有迹可循。

因此,我们就很容易理解,为什么凡是能够标准化的工作,就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。

从效率和成本的角度来说,人类和人工智能来比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。

同样的,逆向思维、类比思维也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攻克。

形象思维、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,比较偏向于感性层面,经常是灵光乍现、无迹可循,所以不太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。当然,这也是未来人工智能重点突破的领域。

聊到这里,大家就会发现人工智能如何处理数据,取决于背后的算法工程师赋予它什么样的思维方式。

如果它只能满足单一的逻辑思维,那就会呈现出单一确定的运算结果。比如在抖音里,你喜欢看什么,系统就会不断向你推送相关的内容。

它无法考虑到可能你今天心情不好,需要换一种风格的内容来调整心情。


我们看到的世界


 既然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已经初具规模,那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呢?

刚才提到抖音,其实抖音APP的母公司字节跳动,是最早把人工智能的相关算法进行应用的企业之一。

我们不仅能看到抖音的内容会根据个人喜好而进行不同的推送,头条新闻也是一样,人工智能会根据你的阅读习惯,为你呈现专属界面。

我们现在常用的APP基本上都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后台算法。

你在天猫或京东搜索一个杯子,你的产品推荐界面里就会不断有杯子出现,你买了一本管理学的书籍,接着就会有很多管理学相关的书籍推荐给你。


什么是人工智能?(图4)

 

这就是应用场景。

通过你在APP里留下的消费产品、价格、浏览痕迹及时长等信息,人工智能会对你进行一个人物画像,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推广。

当然我们也看到,像会计、律师、银行柜员等岗位,已经逐渐被人工智能的设备终端所代替,这个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。

以提供极致服务见长的海底捞火锅,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使用服务机器人,来减少对服务员的依赖。

未来,我们看到的世界,其实是人工智能想让我们看到的世界。


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吗?


 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速度,十年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50%的工作岗位绝不是危言耸听,尤其是标准化、重复性的工作。

那被取代的人们又该去干什么呢?这是个社会问题。

我个人的预测,会有两种可能:

一是新的社会分工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。就像公交售票员、传呼坐席的岗位消失了,又会有快递送餐等新的工作岗位诞生出来。

二是随着第三产业(服务业)的比例增加,个性化需求、定制化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,对于策划和创意类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,转型到人工智能还未深入支配的领域,也是一个不错选择。

尤瓦尔·赫拉利在《未来简史》中说,未来只有1%的人掌握算法,99%的人只是提供数据。

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,但仔细想一想,当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里,机会和威胁常伴左右的时候,把自己活成数据还是算法,真的很重要。

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?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一些启发性的思考。

转自:IT资讯网